49.6%受访者认为大学本科增减专业过于随意

三益百科 19 0

今天小编整理了49.6%受访者认为大学本科增减专业过于随意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本科专业增减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日前,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在山西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动员会上表示,到“十三五”末,全省高校现有本科专业数量削减15%到20%,总数削减200个以上,在此基础上新增设100个以上急需新兴专业。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1名大学本科或大专(含在读)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3.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就读或毕业的高校增减过专业,79.9%的受访者支持本科专业“瘦身健体”。49.6%的受访者觉得高校增减本科专业存在过于随意的问题,61.4%的受访者认为本科增减专业应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

受访者中,在校大学生占42.0%。90后占33.3%,80后占45.7%,70后占16.7%,60后占3.4%。

49.6%受访者认为高校增减专业过于随意

尚景(化名)在北京的一所文科类高校就读,她告诉记者,她学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较强,开设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学科。“我所在的专业就是近几年才开设的,还处在建设阶段。之前理科方面的专业比较少,现在也增设了一些”。

调查中,43.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就读或毕业的高校增减过专业,37.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增减过,19.3%的受访者不清楚。79.9%的受访者支持大学本科专业“瘦身健体”。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大学本科专业“瘦身健体”是有道理的,因为高校的本科专业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北京某高校学生李布(化名)所在的政治学院一个年级大约120名学生,学院有4个细分专业。但李布认为,4个专业的学生学的东西其实相差不大。

“一些学校的排名不是很靠前,就需要开设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去吸引学生。”尚景发现,一些学校会根据招生情况来增减专业。

调查中,49.6%的受访者觉得高校增减本科专业存在过于随意的问题,25.1%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25.3%的受访者不清楚。

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增减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有:盲目跟风“热门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57.7%),经济利益挂帅,过分追逐市场(53.0%),贪大求全,特色、优势不明显(49.7%),设置过程“重申报轻建设,重名称轻内涵”(36.2%),部分专业间培养的区分度不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差无几(33.5%),缺乏前瞻性(22.0%),仅因为某个专业招不到学生、就业率不好就撤销专业(19.9%),部分专业培养方向设置过细(18.6%)等。

尚景觉得,自己目前所在的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合理,师资也不太到位。“我们系主要负责人感兴趣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我们的课程内容”。

李布认为,很多理工类专业之间差别很大,不细分的话,学生负担大,因此不能随意删减。但是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之间相差不大,适当合并一些专业,学生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他直言,有时专业划分细是为了增强实用性,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但如果只是名称看起来实用,而课程内容差别不大,有刻意迎合市场之嫌。

61.4%受访者认为大学本科增减专业应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

“很多高校大量删减的是基础性学科,但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物理这些学科是培养一个学生最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李立国认为,专业增减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适当地保留一些基础学科,保证人文科技素养的培养。而对于应用性学科,要强调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因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科技发展情况是很难预测的,并且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多种人才,我们很难去精确计算和规划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什么类型或什么规格的人才。

李布认为,高校有些专业过于注重实用性,重视技能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却忽视了基础素养的培养,技能型课程开设很多,学术培养的课程很少。

调查中,61.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本科增减专业应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45.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增减专业,其他还有:国家战略方向(34.4%)、区域发展规划(33.8%)、办学规模(33.2%)、办学条件(30.8%)、办学经历(30.6%)、研究成果(18.7%)和招生情况(10.4%)等。

尚景认为,大学增减专业要看有没有现实需要,研究的东西是否确实有重大意义或历史价值,以及相关师资情况如何。

李立国向记者介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肯定要严谨地按照学科、学术来划分,而应用型高校一般可以按照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比较灵活地设置专业。

对于高校科学合理地增减专业,调查中,50.5%的受访者建议不重复设置已经“饱和”的专业,50.3%的受访者认为要尽量适应社会分工的细化和需要,其他建议还有:多方论证,长远考虑(45.5%),考虑开设新专业的基本办学标准(40.7%),考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匹配度(35.4%),要与高校的办学经历相吻合(29.8%),考虑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28.0%),以及注重专业的调整与改造(20.0%)等。

尚景认为,对于高校开设专业,应该出台更细的标准,包括师资、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和资金等。

李立国认为,本科专业删减和调整可以,但要尊重社会规律,应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首先是重视基础学科,其次要注重跨学科培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